通知公告:

心得体会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专题训练、专题总结】

发布时间:2020-07-20 11:42:44   浏览量:

  —— 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

  【 专题 训练】

 1 1 .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D D

 ) )

 A A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 B .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 C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D .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解析:

 金属钠与泡沫灭火器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可燃烧甚至爆炸,并且生成的 Na 2 2 O O 2 2 与 与 CO 2 2 和 和 H H 2 2 O O 均反应生成助燃性气体 O O 2 2 ,金属钠着火应该用沙子灭火,A A 错误;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有水生成,如果试管口竖直向上,水倒流会使试管炸裂 ,B B 错误;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该先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C C 错误;制备乙烯时应该用碎瓷片防止暴沸,D D 正确。

 2 2 .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

 B B

 ) )

 A A .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B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浓硫酸中

 C C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中

 D D .实验时不慎打破温度计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解析:

 制备 乙酸乙酯正确的加液顺序是将浓硫酸缓缓加入乙醇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混合液冷却后,再加入乙酸,B B 。

 项错误。

 3 3 .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

  题。下列实验问题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B B

 ) )

 ①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过程中出现倒吸现象,应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胶塞。

 ②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必须要先检查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排空气的方法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气体,听爆鸣声。

 ③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 不时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⑤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⑥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烧杯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一边搅拌一边沿烧杯内壁加入浓硫酸。

 A A .①②

 B B .②③

 C C .③⑤

 D D .②⑥

 解析:

 ②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氧化碳气体,不可用排空气的方法收集,因其密度与空气接近,难以排净空气;③实验结束后不可将实验的废液倒入下水道,应交实验员回收集中处理,否则会腐蚀管道、引发事故、造成污染等。①④⑤⑥均正确。

 4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D D

 ) )

 A A .将固体加入容量瓶中溶解并稀 释至刻度,配制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 B将 .配制氯化铁溶液,是将 FeCl 3 3 溶于蒸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C C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D D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 H pH 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

 解析:

 容量瓶不能溶解固体,A A 错;应将 FeCl 3 3 溶于浓盐酸再用蒸馏水稀释,不能加铁粉,B B 错;应将浓 H H 2 2 SO 4 4 缓慢注入水中,C C 错;D D 正确。

 5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D D

 ) )

 A A .当某实验没有明确的试剂用量说明时,为看到明显现象,取用试剂越多越好

 B B .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先拿下瓶塞,倒 放在桌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C C .胶头滴管取完一种试液后,可直接取另一种不与其反应的试液

 D D .取用粉末状固体或固体颗粒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

 解析:

 实验要节约试剂,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没有说明试剂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 1 1 ~2 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取用试剂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应正对着手掌心,以免标签被腐蚀;取用完一种试液后,再用该胶头滴管去取用另一种试液会造成试剂污染。

 6 6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A

 ) )

 A A .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 B .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中,导管末端要伸入饱和 Na 2 2 CO 3 3 溶液的液面下

 C C .分液操作中,待下层液体流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D D .测定溶液 H pH 时,可用 H pH 试纸蘸取少量待测液,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解析:A A 项,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用来测量馏分的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 B 项,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中,为了防止倒吸,导管末端要在饱和 Na 2 2 CO 3 3 溶液的液面以上;C C项,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 D 项, 测定溶液 H pH 时,应把 H pH 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H pH 试纸上,待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7 7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C C

 ) )

 解析:

 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短进长出,A A 错误;加热氯化铵生成氨气与氯化氢,氯化氢与氨气遇冷又生成氯化铵,不能收集到氨气,而且生成的 NH 4 4 l Cl 可能堵塞导气管造成危险,B B 错误;可根据能否形成液面差,确定装置的气密性,C C 正确;容量瓶不能用来直接配制溶液,D D 错误。

 8 8 .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A

 ) )

  解析:A A 项,用注射器向水中注入空气,导管口一定会有气泡冒出,与检查气密性无关,错误;B B 项,用手握住试管,使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即体积增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拿开后温度降低,导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正确;C C 项,推动注射器,会使瓶内压强增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能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且会在 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正确;D D 项,关闭止水夹后,往长颈漏斗内加水,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瓶内气体会被压缩而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会下降,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正确。

 9 9 .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

 D D

 ) )

  解析:D D 中右半部分形成封闭体系,左端上下移动时应存在液面差,现保持水平,说明漏气。

 10 . (1) 检验装置 A A 气密性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2) 关闭图 B B 装置中的止水夹 a a 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B B 装置是否漏气? ________(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 ,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

 (3) 关闭图 C C 装置中的止水夹 a a 后,开启活塞 b b ,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C C 装置是否漏气? ________( 填“漏气”” “ 不 漏 气 ” 或 “ 无 法 确 定 ” ) ) , 判 断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塞紧瓶塞,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锥形瓶底部,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而且在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 即手捂法) )夹 ;或关闭止水夹 a a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使分液漏斗中出现水柱,水柱高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 即注水法) )

 (2) 不漏气

 由于不漏气,加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压强增大,使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3) 无法确定

 由于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

 【 专题总结

 一、实验基本操作

 1 1 .药品的取用

  2 2 .物质的溶解

 (1) 固体的溶解:

 一般在 烧杯 或 试管 里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 搅拌 、 粉碎 、振荡或 加热 等措施,但 FeCl 3 3 、 、 AlCl 3 3 等易水解的固体溶解时不能 加热。

 。

 (2) 气体的溶解:

 ①对溶解度较小的气体( (如 如 Cl 2 2 、 CO 2 2 、H H 2 2 S S 等) ) ,为了增大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机会,应将气体导管插入水中( ( 如图中 A) 。

 ②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如 如 NH 3 3 、l HCl 等) ) ,气体导管口只能靠近液面,最好在导管口连接一倒置的漏斗或干燥管,并使漏斗边缘或干燥管刚好贴靠在液面上,这样可以增大气体的吸收率,减少气体的逸出,同时也避免出现液体 倒吸 的现象( ( 如图中 B B 、C C 和 和 D) 。

 (3) 液体的溶解:

  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体积被溶解的液体和溶剂,然 后先后加入烧杯中搅拌而溶解。但对于溶解放热较多的液体,往往先加入密度 较小的液体,再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密度 较大 的液体,边加边搅拌。如稀释浓 H H 2 2 SO 4 4 时是把浓 浓 H H 2 2 SO 4 4 慢慢加入到 水中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 3 .玻璃仪器的洗涤

 (1) 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 常见残留物的洗涤:

 待清洗仪器

 污物

 清洗试剂

 做过 KMnO 4 4 分解实验的试管

 MnO 2 2

  浓盐酸

 做过碘升华实验的烧杯

 碘

 酒精

 长期存放 FeCl 3 3 溶液的试剂瓶

 Fe(OH) 3 3

  盐酸

 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银

 稀 稀 HNO 3 3

  做过油脂水解实验的试管

 油污

 热的纯碱溶液

 4. 常见试纸的使用

 (1) 试纸的类型和使用范围

 (2) 试纸的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 洁净玻璃

  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 ,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②检验气体:一般先将试纸 用蒸馏水润湿 ,粘在玻璃棒的一端,使其接近出气口,观察颜色的变化。

 5 5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1) 常用方法

  (2) 特殊方法

 ①抽气法或吹气法

 图 图 A A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

 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图 图 B B :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如图,连接好仪器,向乙管中注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

 管液面。静置片刻,若液面差保持不变表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

 二、实验安全常识及事故处理

 1 1 .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 2 .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3. 实验安全装置

 (1) 防倒吸装置

 ①隔离式。原理:导气管末端与易溶气体的液体呈隔离状态。例如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了隔离式Ⅰ来吸收 HBr ,吸收 NH 3 3 或 或 l HCl 时可用隔离式Ⅲ。

 ②肚容式。原理:由于上部有一容积较大的空间,当水进入该部分时,烧杯( ( 或试管) ) 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 ( 或导管口) ) ,由于重力作用,液体又流回到烧杯( ( 或试管) ) 中。例如制取 NH 3 3 实验中设置了这一装置来吸收 NH 3 3 尾气。

  ③接收式。原理: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 ( 如气体发生装置等) ) 。它与肚容式的主要区别是液体不再流回到原容器。

 (2) 防堵塞装置

 防止堵塞 导管,或使液体顺利通入,或使内外压强相等。

 ①液封式。原理: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排除了因堵塞而使容器内压强过大引发的爆炸,也使人们立即发现堵塞。

  ②恒压式。原理: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

 ③防阻式。原理:在较细的导管口处放一团棉花或玻璃丝, 防止固体粉末或浆状液体进入导气管而堵塞导管。例如制少量 C C 2 2 H H 2 2 气体可用防阻式Ⅰ。

 (3) 尾气处理装置

 ①燃烧式。原理:有毒可燃性气体( (如 如 CO) 被燃烧除去。

 ②吸收式。原理:有毒气体如 Cl 2 2 、 SO 2 2 、H H 2 2 S S 。

 等与碱反应被除去。

 ③收集式。原理:用气囊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与答题规范

 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

 (1) 气密性检查的基本思路

 使装置内外压强不等,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

 (2) 气密性检查的答题规范

 解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

 ①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 ( 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 )→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②微热法检查的关键词是封闭、微热、气泡、水柱。

 ③液差( ( 封) ) 法的关键词是封闭、液差。

 ④答题时易忽略的几句关键性的文字叙述:

 a a .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

 b b .关闭或者开启某些气体通道的活塞或弹簧夹;

 c c .加水至将长颈漏斗下口浸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