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心得体会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他者消失》读后感1

发布时间:2020-08-03 11:39:31   浏览量:

 《他者的消失》读后感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在《他者的消失》的书评中,有一位学者这样写道。的确,打开《他者的消失》的第一页,我就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以前理解的是,随着社交终端的普及和表达的便利,亚文化得以传播、背景不一的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并且多元的声音可以被听见的自由年代。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社会的感知。

 韩炳哲在书的开篇写道:“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如今他者的否定性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我们陷入了一个同质化的暴力之中,同质化的暴力因其肯定性而不可见,于是扩散日益严重。在同质化的世界中,生产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破坏性的;交流不再是沟通,而仅仅是言语的堆积而已。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感知本身呈现出一种“狂看”的形式,即“毫无节制的呆视” 。人们毫无节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影视制作者们则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味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肆意看似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

 最终,人们踏遍千山万水,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却一成不变。

 这段文字细思极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看剧”变成了“追剧”再又变成了“刷剧” ;我们受不了慢节奏的铺叙,开启了倍速观看;我们不喜欢长视频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转而投入了短视频的碎片化滑屏切换;我们不爱看洋洋洒洒的深度报道,喜欢短平快的视频新闻。而我们也很少自我察觉自己的改变,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同质化的暴力是昏睡性质的,并未遭免疫系体的抵抗。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在趣缘搭建起来的社交网络里与我们相左的“他者”早已被算法屏蔽。

 韩炳哲认为,我们所依赖的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 ,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而数字化媒体建构下的“社交媒体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我们用表情包戏谑地表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用“哈哈哈哈”营造着愉快的交流氛围;用点赞和评论暗示着对观点的认同。我们仿佛都还是在表达,只不过用了一种数字化的方式。但网络架构起来的虚拟交流,留下了过多的想象空间,没有肢体和眼神的交流是空洞且虚伪的。

  在当下,我们越来越适应甚至是依赖于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慢慢的走向去实体化,虚拟空间中的数字秩序赋予了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拉黑了他者,把自己圈禁在只有认同的茧房之中。

 我们真的能听见多元化的声音吗?也许我们只听见了我们认同的“多元化”声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