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心得体会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大学生先进事迹材料二篇

发布时间:2020-07-27 11:44:31   浏览量:

 大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二篇 篇

 【篇一】

 **,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级考古专业本科生。

 自强不息 凸显学术创新 **从小热爱历史文化,学习考古专业后更是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满了使命感。他学习刻苦,大学期间的夜晚大多献给了图书馆,“功夫不忘初心人”,本科期间他综合总评成绩位于全专业前 2 名,连续荣获历年“**大学一等奖学金”“**大学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优秀实习生”“青马工程优秀学员”等各项奖励。现已保送至**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直博生(全国校外仅有 3 个名额)。

 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一直在思考自己专业所面临的误解和困惑。目前受到通俗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的影响,“考古”被大多数人误解为“鉴宝”或“盗墓”,这给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少困惑和阻碍。为此他独立申报了

 省级大学生课题《公众考古实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普及公众考古教育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学以致用 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考古教育的力行者 在习总书记“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号召的鼓舞下,他组建了由 11 人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深入盗墓之风严重的**地区开展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并普及农村地区的公众考古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受到了《中国文物报》、人民网、中国共青团官网、**省共青团官网、中国文物信息网、《天水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调研成果《“考古”与“盗墓”之争评介—从毛家坪公众考古调研谈起》阐释了考古与盗墓之间的区别。该文在文博行业权威报刊《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后,作为精品文章被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推送,引发了热议,为普及科学的考古知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示范。

 **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自己的使命,除了做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实践调研外,他还把大部分精力献给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服务。从大一起,他先后考取了**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博物馆为游客讲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把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传播给每一位参观者,希望通过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来引导公众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热心志愿 投身社会服务 如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一样,**对社会志愿服务也充满了热情。大一暑假他奔赴渭南市蒲城县富王小学开展义务支教,帮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农村。他还利用周末前往社区敬老院,关爱老年人生活,为老年人义务拍照,并将这些照片用自己兼职的工资冲洗出来免费送到老人手里,为他们留下生活中的珍贵点滴。除此,凡是校园志愿活动现场,都能看见他活跃的身影。

 因社会实践表现突出,**年寒假他被选为**大学 4 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大学生到省政府见习活动,体验了一个月的公务员生活,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有了更深的体验。因见习期间表现突出受到《**日报》、《21 世纪经济报》等各大媒体报道。见习结束后,同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一起关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改革问题的采访发言备受社会关注,为公务员事业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白天,他忙于上课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社会志愿服务;夜晚,他在专业领域孜孜以求。图书馆、博物馆、团委办公室、学生活动现场……这些地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虽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但无论是在课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现场还是实际调研中,他都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着他的公众考古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之梦。

 【篇二】

 **,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生。

 **年 12 月 5 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年会正进行着一场隆重的颁奖典礼。这个在材料、物理、化学等多领域极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将年度优秀博士生奖颁给了从世界范围内层层选拔出的 33 位青年人。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是其中唯一一位亚洲获奖者。

 **的研究方向是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他研发出一种新型线状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经过国家光伏检测中心的认证,效率达到 8.45%,是目前线状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保持者;他首次研究出可拉伸的线状超级电容器,对于该项工作,世界顶级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以“研究亮点”进行了专题报道,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对此工作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在其首页专门报道。他迄今发表 SCI 学术论文 43 篇(总影响因子达 451),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2 篇(总影响因子达 152),包括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3 篇,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 3 篇;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4 项,其中 6 项专利已经获得授权;他还曾获得**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年国家奖学金,

 **年巴斯夫-先进材料院士奖和**年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等多项荣誉。

 “执着与专注,不惧科研中的拦路虎” **年,**还是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经过四年理论物理的学习,他迫切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加贴近实际的研究。通过考研,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彭老师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更带领学生们一起探寻着高分子科学的大美之境。

 跨专业学习是**遇到的首个“拦路虎”,面对全然未知的领域,他经常感觉在“云中漫步”,一片茫然。“研一有不少高阶化学和高分子课程,但因为本科时没上过一门该领域的专业课,有时连老师讲的基本概念都听不懂。”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敦促**开始了“恶补计划”,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整天泡在办公室啃书成了他入学后半年间的常态。

 “越是钻进去,就越能发现许许多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半年的恶补让我这个门外汉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年,**在彭慧胜教授的鼓励和引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了一项制备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整个组

 内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完全得从零开始。**认为这个课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他开始没日没夜地阅读国内外的经典文献,在实验室一次次地探索和尝试,终于成功制备出高效的电池。**的学弟孙浩对他颇有几分崇拜:“他总是能在逆境中绝处逢生,而这种成功凭借的就是他不畏困难的闯劲、不断钻研的勤奋和知识积累带来的开阔视野。”

 “科研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生活,我的梦想” “手巧、胆大、心宽”,这是导师彭慧胜对**的评价。在实验室微型器械的精细操作中有一双巧手,在科研中有敢想敢做的大胆,在实验室里很乐意帮助低年级同学,心胸宽阔,这些良好的科研品质也是**能不断获得科研成果的基础。

 **年暑期,在导师的鼓励下,**向世界材料研究学会递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他受邀参加年会并被推荐参加优秀博士生奖的答辩。12 月 4 日,在波士顿海因斯会议中心,**通过精彩的演讲获得了在场的国际学术界专家一致认可,成为唯一一名来自亚洲高校的优秀博士生奖获奖者。他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他带着赤诚的理想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期待着做出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科研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坦率地说:“科研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生活,我的梦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