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心得体会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观后感

学习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四个专题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8-26 15:51:28   浏览量:

 学习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个专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

  作者:耿忠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等,是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专题中的经典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学习了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深入领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总书记2017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的朴实解答。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同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浑然一体,构成了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预示了中国人民将迎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前景。

 一是何谓人民呢?就是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泛指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广义上来讲,人民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关系。人民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是个集体的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个运动有两大根本特点:一是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是为广大群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二是它认定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及其广大群众,是绝大多数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范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 \t "/item/%E4%BB%A5%E4%BA%BA%E6%B0%91%E4%B8%BA%E4%B8%AD%E5%BF%83/_blank"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 \t "/item/%E4%BB%A5%E4%BA%BA%E6%B0%91%E4%B8%BA%E4%B8%AD%E5%BF%83/_blank" 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 \t "/item/%E2%80%9C%E4%B8%89%E4%B8%AA%E4%BB%A3%E8%A1%A8%E2%80%9D%E9%87%8D%E8%A6%81%E6%80%9D%E6%83%B3/_blank"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 \t "/item/%E2%80%9C%E4%B8%89%E4%B8%AA%E4%BB%A3%E8%A1%A8%E2%80%9D%E9%87%8D%E8%A6%81%E6%80%9D%E6%83%B3/_blank" 经济、 \t "/item/%E2%80%9C%E4%B8%89%E4%B8%AA%E4%BB%A3%E8%A1%A8%E2%80%9D%E9%87%8D%E8%A6%81%E6%80%9D%E6%83%B3/_blank" 政治、 \t "/item/%E2%80%9C%E4%B8%89%E4%B8%AA%E4%BB%A3%E8%A1%A8%E2%80%9D%E9%87%8D%E8%A6%81%E6%80%9D%E6%83%B3/_blank" 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脱离于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党员没有超越于群众之上的特殊地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实现这个“中国梦”分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是到2021年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 \t "/item/%E4%B8%AD%E5%9B%BD%E6%A2%A6/_blank"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四是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源泉。社会主义要发展,就要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而社会主义改革是我国十几亿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了解了我国人民的现状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进入新世纪,中国用 10 年时间完成了 GDP 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生产生活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 GDP 突破 4000 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人民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人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人民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人民生产生活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人民生产生活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人民生产生活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人民生产生活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三、领悟了为何要坚持在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建党初心、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还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作为根本目的推动发展。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的客观实力与能力。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进一步弘扬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不断完善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目的是促进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多谋为民之利、多解为民之忧,在发展中补齐人民生产生活的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增进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不仅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组织共同生活,制定生活规则和社会秩序,建立国家和国家机器,形成一整套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看似常识性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战争、内乱、折腾、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不平等和贫困等,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决定道路和制度成败的关键。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大家都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制度和道路比拼结果的根本标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人民群众幸福获得感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人民利益的选择。正如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和基本宗旨,就是总书记概括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收入和消费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多数基本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证供给,大多数人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而80年代满足了温饱,进了90年代,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到21世纪,住房、汽车开始作为家庭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近几年来通讯、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异地养老等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成长;从受教育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文盲率仍高达24%,到近年来受教育率已达到94.3%,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看,改革开放初期82%人口就业在农村,到近年来我国57%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城镇,73%的从业人员在工业和服务业岗位工作;从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20%多的就业人口享有社会保障,现在以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结束了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从全民健康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8岁增加到76.5岁。人民生活的这些变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要求。比如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特别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要吃的有机、吃的安全;再比如人们越来越要求消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简单的廉价、仿制、批量生产已难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比如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主观感受,要求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满意感等等。这些生活需求侧的新要求,都需要生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发展。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9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还要看到,人民群众利益获得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新起点上提高人民群众利益获得水平,在发展上,必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就业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明确了如何在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对在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为民谋福利。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政府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在发展中,以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评价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重点关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等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在教育方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改革牵动着千家万户。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要积极发展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等。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在就业方面,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农民工就业创业、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就业公平,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工资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强化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要彻底打破就业、创业市场上的壁垒与身份歧视,广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有力激发社会创造力。

 三是在社会保障方面,着力推进住房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居者有其屋,是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迫切期盼。要继续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完善包括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住房公积金等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让更多中低收入者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要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完善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四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着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要继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五是在扶贫方面,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推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如期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六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方面,要着力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医疗服务资源不均的现状。要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在当前,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这关键冲刺阶段,我们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凝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决战决胜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坚决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伟业,确保如期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结合实际,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精准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