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心得体会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心得

浅谈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21:38:29   浏览量:

  生活即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以理论依据具体策略及注意事项三个大的方面为切入点,集中围绕初中数学生活化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理论依据;具体策略;注意事项

  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更为学生自身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显著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及感悟,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回归这一话题略发表自己的粗浅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说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与生活并不相互独立、相互分割,而是有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两种社会行为。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育只有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与生活密切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由其引申开来,生活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教育是生活的扩展与延伸,只有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2。新课标生活化教学主张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此,充分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所学具体知识点的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运用。此为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之二。

  二、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内容要侧重生活化,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形成紧密联系

  初中数学虽然是数学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也较为简单,但同语文、英语等人文性学科相比,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而这无疑为正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初中生加大了学习难度。很多情况下,初中学生并不能真正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形成足够的认识与理解,自然更谈不上实现对其的灵活实践与运用了。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必须从初中生已有的社会实际经验出发,实现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严格践行了这一点。例如,概率的初步认识章节涉及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这三个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与理解程度,我在向他们认真讲解定义的基础上,又联系实际,向他们列举了生活中关于上述三种事件的常见现象:

  (1)必然事件:太阳东升西落;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春天过后就是夏天

  (2)随机事件: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买一张彩票中500万大奖;打开电视,它正在播放广告

  (3)不可能事件:长江的水自东向西流入大海;人永远不死;常温下,铁逐渐溶化

  如此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学习氛围,不但促使其认识到了所学数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广泛运用,有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初中生完全可以凭借已有生活实际经验对上述说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而这一判断过程无疑有利于他们实现对于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这三个数学概念的精确认识与深刻理解,真正为收获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后作业要注重生活化,着重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作业是教师依据学习内容特意为学生布置的一种课后练习,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为大量的习题或者是铺天盖地的试卷,虽然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课堂所学,但也带给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及学习负担,整体效果欠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基础的数学学科理论知识,更要使得学生逐渐具备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数学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布置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仅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要格外加强同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唯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遇与可能,也才能促使他们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与发展。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如,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内容之后,学生初步对频数这一数学概念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我向他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课后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全班学生各家庭月均用水量。

  (2)分别用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频数折线图描绘搜集来的用水数据。

  (3)结合图表,回答下述问题:

  家庭月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最多占的比例是多少

  家庭月均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自占有多少的比例

  全班学生家庭月均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个平均数大于还是小于家庭月均用水量的标准

  如果每个家庭每天节约用水30升,按13亿人口计算,全国一天共可节约多少水生活基本日均用水量的标准为50升,这些节约出来的水可供给全国13亿人口使用多长时间

  从频数分布图以及频数折线图中,你还可以读出哪些重要信息尝试借助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写一篇关于我国当前开展节约用水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的实践调查报告,并给出合理的节约用水建议以及具体策略。

  

  实践证明,课后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着重发展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借此开放性的课后作业集中、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合作精神、良好协调能力、节约用水等多方面的德育教育渗透,有利于学生数学修养以及个人行为品质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初中数学回归生活化应当注意的事项

  让数学回归生活化,使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形成紧密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完全搬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必须从初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适当为其增加生活化学习元素,切不可单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的做法,如此只能起到喧宾夺主的不良作用,实现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

  让数学回归生活化的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广泛联系,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增添生活化教学元素的同时,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现象的表面认清其本质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必须竭力避免望梅止渴的肤浅效果。

  总之,在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实现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同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与结合,促使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向的回归。相信此举,必定能使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生活中汲取最充足的营养与养料,从而为其数学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看我国的数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科学,2008(06)。

  生活即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生活即教育的小学数学解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数学走入生活,就必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正是数学与生活的一种良好融洽关系,一种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数学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即教育;思想融合;解读

  生活即教育及其孪生的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描述之一,生活即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其中,一九三零年一月至二月举行的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以生活即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今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仍然如火如荼,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尤其是近年随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每门学科的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一个读了陶行知先生原著或后来者研究著作的,都会下意识地将陶行知思想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以希望对自己的教育以及学科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范学习时期,班主任在课堂上经常提及陶行知先生,因此师范学习的时代就曾初步接触过陶行知教育思想,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多少教学实践经验,难以将从书本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因此那个时候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工作以来,因为前辈和领导的引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仍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加之有实际教学经验的结合,因此对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文就尝试结合生活即教育(包括社会即学校)思想,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生活即教育的初步认识

  若想从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思想中获得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那首先就必须对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尤其要对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犯只看这五个字就去理解其本义的错误。应当说,这种错误还是常见于基础教育实际中的,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些同行几乎在没有完整地看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资料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中的一些术语(如科学探究、建构主义)进行高谈阔论,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懂了这些术语似的,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在实际教学中装模作样地进行探究,可探究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又反过来说新课程改革不好,没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我们不反对最终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反对的是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本身就不合理。

  于是,笔者在理解生活即教育时,就努力先做一件初步认识这一思想的事情。参阅陶行知先生的有关著作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生活即教育并不是陶行知先生的即性思维产物,而是长期思考的积淀。陶行知先生自己曾这样说:生活即教育。中国以前有一个流行的名词教育即生活,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我们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研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要将其老师杜威的话翻半个筋斗,是有着自身的实践经验支持和理解的。与这句同时翻了半个筋斗的还有另一句话,即将学校即社会改成了社会即学校,用陶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把学校看做社会,那就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进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上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我们看这段话,它对今天的小学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有没有实际的启发意义呢显然是有的,我们正有一种把学校功能无限扩大的倾向,认为学校能够包办教育的一切。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上作假的情形也比较多,试图把教育中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数学课堂中。

  而陶行知先生对社会即学校的理解就进步、合理得多,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去,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才能做到学校即社会。这种语句顺序上的改变很容易,但真正在实施中落到实处,就有较大的困难了。

  生活即教育思想启发下的小

  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给学生打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一种对于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具体的当然可以通过三维目标来理解。但由于教学习惯的原因,传统的评价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洗礼,但仍然不能说有了明显的改变。甚至在小学数学课程专家的争论声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处于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地步。众所周知,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争论最大的就是《数学课程标准》。如今回过头来看,在课程改革才三四年的时候,就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出来反对课程改革,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结果不是看到理越辩越明,而是课堂教学回到了出发点――人们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现状的努力与热情几乎被完全浇灭。那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能否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中找到一些支持呢笔者尝试做了这个工作

  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句话给笔者的启发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从内容上讲,数与形都是抽象的,但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都会通过将数形与一些具体的实际事物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生活与教育发生了联系。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一结论,而是这一结论演绎之后得出的其他教学策略,比如我们下次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到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这些数学知识的原型,以让学生的知识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比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流行词语日常数学,在笔者看来就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相通的。当然,日常数学与科学数学之间还需要拉近距离,而教师教学作用的发挥也正体现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地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到处都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所以课上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本节数学知识有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主动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12315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并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作用。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含义,不仅能体现数学价值,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能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总的来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是生活就是教育这一理念是必须注重与落实的。  陶行知先生还说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这句话对于笔者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小学数学教学在对课程理念没有彻底理解的情况下,确实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的情形,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未必是教育。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这一情况,将自己设计的未必是生活的数学教学当成真正的数学教学,那危害是非常大的。不说别的,只说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很多时候我们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日常数学的素材,可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日常数学并不是小学生生活中的日常数学,而是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数学素材,当这些素材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时,他们并没有感到日常的味道,因而也就无法产生数学思考。可我们的数学教师并不知道,他们仍然沉浸在自己渲染的情境当中,还以为学生真正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帮学生寻找他们生活中真正的数学,以保证我们找到的生活是真正的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的三个时期对

  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有三个时期的说法,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终于到了实现的时期了,问题是怎样实现。同时,陶行知先生对于自己这一问题的回答用了三个时期来解说:第一个时期是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也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我们仔细研读陶行知先生这三个时期的论述,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味道,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具有比较重大的启发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这与陶行知先生第三个时期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数学走入生活,就必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这是不是当下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常态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由生活走向教育了吗答案恐怕不太乐观,因为最终的判断依据不是我们口头的教育理念,而是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恐怕还是生活是生活,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学生成天打交道的只有数字,而并没有数字赖以植根的生活,如果真的如此,那说明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停留在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一个时期。

  经由第二个时期到达第三个时期,正与我们数学教学的成长过程相关,与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统计之后,可组织学生调查各年级学生在校就餐的情况,去超市调查水果的销售情况等。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可让学生设计租船方案:32名同学去划船,6人船每小时20元,4人船每小时15元,可以怎样租船怎样租船比较便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笔者看来,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正是数学与生活的一种良好融洽关系,一种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数学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或许需要笔者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生活即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三:《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生活即教育》

  从陶行知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出发,从体验生活实践,挖掘生活资源,捕捉生活现象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来实践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体现新的教学改革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实践生活资源生活现象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又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参与,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奇怪的现象,困惑的问题,他们都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它是一种自主的体验,是一种自主的发展。现今,随着课程的改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也就是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因为真实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从而也能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我所带的是综合高中班的学生,对于对口单招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数学教学决不是数学改革的方向。综观当今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相脱离的高分低能现象;作业布置中的题海战术即高耗低效现象,而这些弊端的形成都是跟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不力有关,那么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想学了,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老师从生活出来,在生活教育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

  一、体验生活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也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生活实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如在讲分段函数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具体活动,学生们非常踊跃,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在家用水壶烧水,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是不是啊有的同学说:那老师我在医院感冒挂水之前,测量体温时,体温和时间的变化算不算啊还有的同学说:那我周末出去逛街打的,计程车的里程表和票价的变化是不是啊我对学生们的回答都会心的一笑,点了点头。在学生面前如果只是枯燥的讲授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性质,所有这些用空洞的说教都不能同再现生活的情景相比的,那样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中营造不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还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不了课堂气氛,使孩子学得单调、枯燥、无聊。

  二、挖掘生活资源,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的时候,实例是很有说服力的,往往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去把握一些典型的反例,相信同仁和我在这有所共鸣。例如,墙角这个反例可以将如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等命题否定。

  高二下学期的导数应用中求极值和最值的教学,学生对最值容易理解,而对极值颇为费解。对此,我是如下教学的: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函数的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函数的最值是一个整体概念;最值要么没有,要有也只有一个,而极值要有的话可以不止一个。例如,江阴有好多镇,每个镇都有首富,都可以看成是极大值,但是江阴首富只有一个,便是最大值。另外,还要告诉学生极小值和极大值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不妨也可以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听后津津乐道。

  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三、捕捉生活现象,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育的支点,高中的课程总地来说,比较单调,比较枯燥,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到严谨的逻辑思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当然我也很清楚综高班的很多学生数学的底子不是太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不断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在课堂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如对于命题中的充要条件的教学,学生对充分条件易于理解,而对若B,则A定义A是B的必要条件颇为费解。其潜意识认为,A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能成为B的条件呢对此疑难,教师若适当的比喻:天上有云不一定下雨,但下雨必须天上有云,因此有云是下雨的必要条件。学生会心一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我们对在教学中所打的比喻,也应尽量紧随时代节拍贴近现实生活。前面是对必要条件的老比喻,而现在可改为:买彩票不一定中奖,但若中奖必得买彩票,所以买彩票是中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由得对这个精彩的比喻拍手叫好。

  这就是身边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给学生的体验会很深,正如陶行知所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全部生活。是啊,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学生的学习,就会非常认真地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环节,精心构建,但又不留痕迹,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的,因为我们每天置身于生活中,每天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资源,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样的学习才可以真正地体现我们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表达,这也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美的化身。每一位同仁我想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样,那就是我们的教育之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瑛.开发情商因素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数学通讯,2005,(9).

  [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华文出版社.

  [3]张少儒.漫谈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数学教学研究,2005,(7):5.

Top